綠能明日之星 仁澤地熱電廠點燃台灣淨零新篇章
2025/10/20
(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宜蘭17日電)從羅東車站出發,車程近兩小時蜿蜒而上,來到當地人稱為「燒水巷」的鳩之澤溫泉太平山谷。青翠群山間,沒有重重的硫磺味,只見白色熱氣自谷底緩緩升起,這裡不僅是觀光客熟悉的溫泉景致,也是台電睽違30年再度啟用的新地熱電廠—仁澤地熱電廠所在。
「地熱最大的特點,就是不像風電、光電看天吃飯,冷機啟動半小時就能併網,效率還能維持在6到7成。」台電再生能源處專案辦公室主任徐文科說,地熱全天候穩定供電,是台灣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。
其實早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,台灣就積極尋找自主能源。宜蘭地區因擁有豐富溫泉資源,地熱潛能備受期待。1981年啟用的清水電廠是全台第一座地熱電廠,但因機組與資源開採方式不匹配、缺乏尾水回注,僅營運12年便停擺。
當時仁澤也曾開鑿1、2號井,確認資源條件良好,但因偏遠無需求,加上能源危機解除,故未續推電廠開發計畫。
小規模電廠具大戰略 MIT產業鏈成形
2009年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」頒布後,地熱再度被納入政策版圖。2018年,台電與中油攜手鑽鑿仁澤3、4號井,開啟「地熱國家隊」模式。
仁澤電廠年發電量約370萬度,相當於1000戶家庭用電,雖規模不大,但卻代表台灣地熱在沉寂多年後正式復出。徐文科說,電廠採用「有機朗肯雙循環發電系統」(ORC),透過「熱交換」推動渦輪機,尾水超過95%回注地層,維持壓力與資源永續。
他強調,這樣不僅避免機組內結垢、延長設備壽命,更確保水資源不被耗竭,「最大優點就是熱源的溫度不需要那麼高,也能穩定發電。」仁澤的成功,仰賴中油專業鑽井、台電營運經驗,並整合工研院測試與國產設備,逐步形塑「MIT地熱產業鏈」。
看更多報導內容:
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fe/202510170043.aspx?topic=4724
新聞分享自 AI淨零 | 新聞專題 | 中央社 CNA:
https://www.cna.com.tw/topic/newstopic/4724.aspx